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 第16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着重抓的三件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工作着重抓的三件大事∗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这里,我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我们对经济发展是怎么看、怎么干的,以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归纳起来,我们着重抓了三件大事。

第一,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我一直强调,研究经济形势,必须瞻前顾后,“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加以认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经济进入长周期调整阶段,目前仍处在深度调整中,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综合分析,尽管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内涵发生变化。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需求结构、人口结构、生产条件、资源环境、社会心理都不一样了,决定经济增长的供需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诸多结构性变化,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重大判断,继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要充分认识条件变化的客观性,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远,还会付出极大代价,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第二,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拥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发展势头可以长期保持。同时,我国经济积累的矛盾和风险很多,必须爬坡过坎。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的理念、思路、着力点等都要进行调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我们顺大势、谋大事,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和针对性,不搞量化宽松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突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先后对“一带一路”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针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创新驱动发展、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改善民生、加快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等作出深入部署。这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提出的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套政策框架,对指导经济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通过科学方法贯彻各项大政方针。我们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稳中求进的根本点在于稳定大局、不断进取。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繁荣,创造了发展奇迹,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必然带来阵痛,甚至伤筋动骨。要认清大势、从容不迫。我们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防患于萌发之时,制定政策的前提是针对问题、开准药方,充分估计最坏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工作确保不出现最坏的情景,坚决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坚持实事求是、冷静客观是真正的自信,对最坏的情景一旦心中有数,就能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天塌不下来。我们强调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敢于担当、锐意改革,既认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难题需要久久为功,又不能畏首畏尾,把问题留给后人,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绝不会一帆风顺。古人说:“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我们仔细想想,建党九十五年来,建国六十七年来,改革开放三十八年来,什么时候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道路都是不平坦的,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和顽强斗争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我说的,什么时候都不要想象可以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进入现代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既然是长征,就不可避免要“爬雪山”、“过草地”,不可避免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总之,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必然面对诸多矛盾叠加、各种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全党同志要坚定信心,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思路和方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朝着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注释:

[1].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一部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